標  題:入菩薩行論 第九品|般若品
發 表 人:abuy(abuy)
發表時間:2001/01/17 12:40:54


入菩薩行論 第九品|般若品


為了要得到正等正覺的果位,要發菩提心,並且需聽聞佛法。釋迦佛在娑婆世界成佛以來,曾三轉法輪,即是初轉法輪、中轉法輪、後轉法輪。三轉法輪所說的通稱為八萬四千法門。其中為調伏貪而講「律」,有二萬一千法門,為調伏瞋而講「經」,有二萬一千法門,為調伏痴而講「論」,有二萬一千法門,為調伏三毒均分而講「密」,有二萬一千法門,總共叫八萬四千法門。

釋迦牟尼佛傳了八萬四千法門後,在八十四歲那年的六月十七日入涅槃,他是為了「常」執的徒弟,以及提醒無常的緣故而入滅的。佛涅槃之後有三次結集,經律論因此流傳下來。

三結集後龍樹菩薩來到這個娑婆世界,傳起了大乘佛教。對於佛陀中轉法輪所講的心(共有母子十七部經典),字面上的註解是龍樹菩薩所著的中觀,涵義上的註解是彌勤菩薩的現觀莊嚴論。

龍樹菩薩所寫的中觀在西藏稱為六部中觀論,在中國稱為五部中觀論。龍樹菩薩的中觀著重「見地」。他的弟子提婆,也寫了一個四百頌的中觀,稱為百論,是著重「修」。後期的徒弟月稱菩薩所講的入中論是著重「果」。而寂天菩薩所講的入菩薩行論是著重「行」。大乘佛法有因乘顯,果乘密兩個分支,其中因乘顯的見修行果就是這樣解釋。

對於龍樹菩薩講的中觀,清辯論師解釋成「自續中觀」。自續中觀講非量與真量,非量的對境是世俗諦,真量的對境是勝義諦。勝義諦跟真義諦以真量講的時候,「自續派」與「應成派」沒有什麼不同的,但是講非量的時候,兩派所講的就不一樣。


「不可說我」教派(數論派)承認自生,即輪迴的一切都是「不可說我」造的,此派是用二十五「有」來解釋。此論點被中觀的無自生所破除。自續派說「我」,以世俗諦的立場來講是無自性而生。寂護在解釋應成中觀的時候曾與清辯辯論,後來月稱把清辯的教理加上去,他說:對「說一切有部」破自生,那自己的「生」怎麼解釋呢?不管是無自性生的或是他生的,如牧羊者說種子發芽,這樣是順著世俗諦而說。這是應成派跟自續派不同解釋的地方。


今天所講的入菩薩行論的作者寂天菩薩是屬於應成派。入菩薩行論般若品裡談到的都是自證分。月稱菩薩在入中論有談到唯識的他生。唯識承認自生破除,但這個自證分是唯一不變的心,而般若品就是講如何破除這個唯一的心。


「此前諸要目,佛為智慧說,欲故息苦者,當啟空性慧」在第九品(般若品)之前所講的菩提心利益、懺悔罪業、安忍、精進、靜慮等等,都是為了般若品而說的。為何是為般若而說的呢?總而言之,所有的中觀,基是二諦雙融,道是二資糧雙融,果是二身雙融。二諦就是世俗諦與勝義諦,二資糧就是福德資糧與智慧資糧,二身就是色身和法身。

何謂世俗諦?何謂勝義諦呢?一切法是世俗諦,一切相是世俗諦,一切能起著相者就是世俗諦,這裡包括有法與無法。什麼叫勝義諦呢?著相的角度來看叫世俗諦,不著相的角度來看叫勝義諦,除了這樣講以外,世俗諦和勝義諦誰都無法分辨,這是最簡易的分法。離諸相的時候叫勝義諦,有諸相的時候叫世俗諦,如此勝義諦不離世俗諦,世俗諦不離勝義諦。

什麼叫做二資糧呢?二資糧即是福德資糧跟智慧資糧。何謂種福德資糧、智慧資糧?例如:「施者」|秋竹、「施物」|錢、「受者」|乞丐,儘量布施叫福德資糧。「施者」空|秋竹空、「施物」空|錢空、「受者」空|乞丐空,三輪體空就叫智慧資糧。


什麼叫二身呢?二身就是色身跟法身。三十二相,八十種好叫色身,法爾即是法身。談到雙融的時候,西藏舊譯派與新譯派的黃教解釋不一。舊譯派講的雙融是本即雙融,基本上它是無法說明的,但是按照這個論所寫的規格的語氣來看是如此。而黃教的解釋帶有修行為雙融的味道,這是兩種說法不同的地方。

「基」中觀二諦雙融,「道」中觀二資糧雙融,「果」中觀二身雙融,所有的中觀都是談這個。也許中國也需要談這個。智者大師所講的假、空、中與我們所講的明、空、雙,其實是無二無別的。但是智者大師所講的假,跟我們所講的明,哪個範圍較大呢?當然是我們所指的範圍大。智者大師所講的「假」,以空觀來說,如果一切都是假,那空中月與水中月真假就沒有分別囉?都是假的囉?這就有點問題。我們講空中月是明,水中月也是明,明中有真假,可以吧!「假」空觀的範圍比較小了一點。

智者大師不在,我們辯也沒什麼意思。現在也沒有什麼人敢跳出來反駁,就此擱著,不是嗎?

「假、空、中」,「明、空、雙」,道理都是相同的,看法不一樣而已,沒什麼關係的。中國所謂的「法爾如是如是」,「法爾」即是法身,第一個「如是」是報身,最後一個「如是」是化身,如此三身就沒有差別了。 由這樣來看,整個宗教上就不會有差異的問題存在了。


回顧什麼叫二諦?有相的角度是世俗諦,離相角度是勝義諦,此世俗諦和勝義諦是離一體離異相。只能說世俗不離勝義,勝義不離世俗,如此而已。

「故欲身苦時,當啟空性慧」,沒有空性智慧的話,就沒有辦法消除痛苦,為什麼呢?因為三輪的著相還存在,還是會有痛苦,正因如此,所以一定要三輪體空。

師 秋瘋說 徒 竹妙花恭錄 民國八十六年八月五日

註一本篇請參照入菩薩行論第九品
註二本篇乃民國86年仁波切在高雄講授由於弟子未能聽懂上師之講釋故上師未能繼續
講授尚待來日機緣成熟當恭請上師續講---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e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